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乡名由来及简介

在地图上查看【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乡】的位置
行政层级: 吉林省 > 白城市 > 通榆县 > 八面乡
地名:八面乡隶属:通榆县
区划代码:220822206000代码前6位:220822
行政级别:乡车牌代码:吉G
长途区号:0436 邮政编码:137000
辖区面积:.1平方公里人口数量:约1.39万人
代码城乡分类简介
八面村~200乡中心区 八面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10,为乡中心区。…
四家子村~201村庄 四家子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新建村~202村庄 新建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四平村~203村庄 四平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阳光村~204村庄 阳光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宏大村~205村庄 宏大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荣华村~206村庄 荣华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明兴村~207村庄 明兴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,为村庄。…

地名由来:由巴日森昭(“巴日森昭”系蒙古语,汉语译为“老虎坨”)谐音演变为八面山昭,后简称为八面。

一、自然情况

八面乡位于通榆县城东北40公里处,东临大安,北接洮南,南与乾安毗邻,三县交汇,总幅员面积48000公顷 ,总户数3412户,13927口人,耕地7664公顷,草原面积21915公顷,林地面积3278公顷,管辖8个行政村,交通便捷,乡内公路纵横交错,主干线通榆至大安,贯通八面乡所在地,通信发达,有线电话400多门,遍布移动、联通两座网站。

八面乡经济发达,物产丰富,是全县有名的粮食大乡,杂粮杂豆大乡,经济大乡,草原面积大,水草丰美,可发展畜牧业,大段河夏季积水,可以发展水类产业。八面乡可谓是鱼米之乡。八面乡民风淳朴,人民勤劳朴实,热情好客。

二、特色农业、牧业发展情况

八面乡做为粮食产区,近几年,根据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,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的力度,将农业发展重点逐步向发展万元棚经济、水资源和绿色生态经济上转化。建设了三个示范园区,即:60公顷退耕还林示范园区,10公顷高效农业示范园区,10公顷“园林建设示范园区”通过示范园区调动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,减少普通粮食,增加经济效益好、抗旱能力强的杂粮杂豆及饲草、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,从而提高种植业整体效益,形成具有八面乡特色的特色农业。

八面乡草原面积21915公顷,水草丰美,非常适合养殖业的发展,按照全县“走牧业路,念红牛经,谱致富曲,圆小康梦”的牧业发展思路,把养殖业的重点放在发展养牛上。在饲养方式上,积极推进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,坚持“季节禁牧,雨天限牧”的基本方针,加大减粮增草力度,保证充足的饲料来源,使种植业更好的为养殖业服务。

三、招商引资的政策、项目

八面乡地域辽阔,物产丰富,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,我们也利用这一有利契机,深挖潜力,想尽一切办法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,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,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,为招商铺路,为引资架桥。我们引进了农田水利项目3个,小流域治理项目1个,种植、养殖项目5个,共引进资金530万元,增加了农民收入,更发展了八面乡的经济。

历史沿革:

清光绪三十年(1904)属蒙王地,同年9月,属开通县。

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属开元社八面山昭村。

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),开元社改称八区公所,属八区。

1915年,属四区公所,辖89个村屯。

1922年11月,实行区村制,属四区富厚保,辖10个村。

1927年,辖23个村。

1929年,区、村改组后,下辖6个村。

1934年3月,区划调整后,四区辖2个村。

1938年2月,实行街村制,为八面山昭村。

1945年光复。

1946年1月,开通县建立民主政府,属四区八面山昭。

1947年3月,属六区,辖5个村。

1955年10月,改称八面山昭区公所。

1956年3月,设立八面山昭乡。

1958年9月,并入鸿兴乡。

1958年9月末,撤乡,建红星人民公社。

1958年10月16日,开通、瞻榆两县合并成立通榆县,属通榆县。

1962年5月,从红星人民公社划出,建八面山昭人民公社。

1966年7月,更名为八面人民公社,下设6个生产大队。

1983年12月撤销人民公社,设立乡人民政府,实行政社分设,恢复乡镇制,建八面乡,下设6个村民委员会。

名称沿用至今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

蜀ICP备2021030633号
返回顶部